“我欠女兒太多太多,現在我跟莉莉已經連成一條命,她不能沒有我,我也不能沒有她,無論到哪裡,我都不會讓她一個人孤零零的。”廣州市番禺區“地貧媽媽”何淑娟的世界,裝滿了病痛中的姑娘莉莉。
  “別人當她們是草,我卻拿她們當寶。我希望孩子們生活過得好,不用老想著回報我。”惠州市博羅縣“孤兒媽媽”梁美嬋的世界,則是為9個女棄嬰搭建的庇護所。
  “我從來不擔心兩個兒子學壞變成‘爛仔’,他們從小就幫我推三輪車賣菜,雖然家窮,但我教他們只有誠實努力才能換來尊重。”汕頭市龍湖區“單親媽媽”黃素芬的世界,是一個養活了自己和孩子們的菜市場。
  本周日(5月11日)是母親節,連日來,記者走入這三位廣東好母親的世界,尋訪她們的美麗故事。最近,省婦聯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“尋找最美家庭”活動,經過各級婦聯初選報到省婦聯的“最美家庭”候選家庭600多個、“慈母”候選人186位、“賢妻”候選人197位、“孝女”候選人168位。何淑娟、梁美嬋、黃素芬已入選廣東十大“慈母”。
  “孤兒媽媽”梁美嬋
  “每個孩子都是我的好寶貝”
  5月4日,我們來到惠州市博羅縣園洲鎮江頭村,尋訪當地一位特殊的母親——梁美嬋“嬋姑”。這位70歲的老太太,一生未婚,是事業型女強人。在1986年到1993年的7年裡,她先後收養了18個女棄嬰,有9個被她撫養長大,其他的有的夭折,有的被其他家庭收養。
  路過火車站抱回棄嬰
  嬋姑小時候在江頭村生活,到廣州讀完中學後,又隨父母去香港打拼事業。她從一名制衣女工做起,白天在香港的一間服裝廠工作,晚上到夜校學習,每天至少要凌晨兩三點才能入睡。
  “那個時候太忙了,我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。”嬋姑笑著說,這種繁忙的生活耽誤了她的終身大事。她白手起家,在香港創辦了自己的工廠,依靠加工碎布料,不到半年就賺了人生“第一桶金”10萬港幣。幾年下來,工廠有了一定規模,業務也逐漸發展到制衣、印花、膠袋一條龍。
  1982年,國家鼓勵港商來內地辦企業,加之香港當時面臨招工難的問題,嬋姑便把在香港的工廠整體搬回園洲鎮,成為了第一個在當地投資建廠的港商。
  “也許是緣分,1986年我去東莞辦事,路過東莞火車站旁邊的公園,看到兩名女嬰被丟在路邊。路人都在看,卻沒人上前。我於是把這兩個孩子帶回家,送去醫院檢查治療,其中一個孩子的肚臍還在流血。”
  嬋姑收養孤兒的事不脛而走,從那時起,不時有人把孩子遺棄在她工廠前面的大樹下,或夜裡敲響嬋姑家的鐵門後把孩子遺棄在她家門口。嬋姑把每個孩子都帶回來,送醫院做檢查,為孩子治病。
  為孩子創造安寧環境
  在給孩子們取名時,嬋姑也花了不少心思。“老大嘉寶、老二嘉富……八妹嘉歡、九妹嘉滿。”嬋姑說:“別人當她們是草,我拿她們當寶,每個孩子都是我的好寶貝。”
  把9個女兒拉扯大確實不容易。嬋姑因經營工廠不能總在家照顧孩子,於是為她們每人請了一個保姆。為了讓一家子住得舒適,1993年嬋姑蓋起了一座寬敞的新房。而嬋姑自己,至今仍穿著25元一雙的橡膠底解放鞋。
  孩子小的時候,周圍不時有人議論她們的身世。為了讓孩子的成長不受干擾,嬋姑效仿“孟母三遷”,除了已經上中學的老大、老二,嬋姑把其餘7個孩子帶到自己在另一個鎮經營的農場生活。在那裡沒有閑言碎語,孩子們得以安心讀書成長。
  孩子長到7歲時,嬋姑便教她們疊被子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她還從小教育女兒不要貪財,做人要誠實本分。她有時也會考驗考驗她們:把錢“亂放”在抽屜里,抽屜縫隙中夾兩根頭髮,若有人打開了抽屜,頭髮就會掉下來。讓嬋姑欣慰的是,孩子都經歷住了考驗。
  現在,9個女兒都已長大,她們如今有的是幼教老師,有的是辦公文員,有的是財務會計,都能自食其力。
  如今,嬋姑已不做生意,廠房也租給了別人,“女兒就是我最大的財富。”母女們的感情都很好,在外地工作的孩子逢年過節都會儘力趕回家中與老人團聚。今年“五一”,9個女兒當中只有2人因事未能回來。“嬋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我們回來和她一起到外面散步、吃早點。”嘉歡說。
  “單親媽媽”黃素芬
  “賣菜養家全年只休年初一”
  十幾年來,每一次凌晨3時出門進貨,每一次使出全力拉著滿滿一三輪車的蔬菜低頭前行,都飽含著黃素芬對孩子們深深的愛。
  5月7日,我們來到汕頭龍湖區新津街道金港社區“單親媽媽”黃素芬的世界——菜市場的一個檔口。60歲的黃素芬在這裡一天可以賣出2000斤蔬菜,依靠賣菜這份工作,她把兩個兒子撫養成人。一家人也從破舊擁擠的老屋,搬進新蓋的小洋樓。
  黃素芬現在仍舊每日去菜市場賣菜,她笑著對我們說:“賣菜,是自己唯一干得好的事業。”
  賣菜攢錢還清外債
  “一年365天,除了大年初一,我天天都會去菜市場賣菜。”黃素芬說。
  1999年,黃素芬的丈夫被診斷患有癌症,第二年就去世了。兩個兒子都小,家裡失去了頂梁柱,黃素芬成了家裡唯一的勞動力。面對命運的磨難,黃素芬並沒有怨天尤人,而是選擇了勇敢面對生活的磨難。
  為了維持生計,黃素芬在丈夫生病期間便開始利用家裡的自留地種菜養家。丈夫治病時家裡欠下了3萬多元的外債,為了儘早將家裡的債務還清,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,黃素芬開始到附近一個鎮的蔬菜批發市場運菜回來賣。
  那時的黃素芬不會騎自行車,每天凌晨3時她就出門了,推著自行車走七八公里,才能到蔬菜批發市場。
  幾年下來,黃素芬把外債都還清了。尚未完全脫貧的她主動申請退出低保,把救濟讓給別人。“那之後我就開始攢錢蓋房,當時政府對房屋改造有補貼,也有政府工作人員來我家瞭解情況,但我沒有要政府的補貼。當時自己賣菜有了些收入,節儉點日子也過得去,我想把補貼讓給那些比我更困難的人。”黃素芬說。
  教子做人要誠實努力
  “芬姐一天要賣2000多斤蔬菜,但一個月的盈利卻只有5000多元,名副其實的薄利多銷,為街坊做好事。”金港社區居委會婦女主任說:“芬姐賣菜從來不抬高價格,在分量上更是只多不少。有一次,有人在她的檔口買了10斤菜,回去發現竟多了一斤,像這樣的事情天天都會發生。有的顧客買得少,挑了兩根青椒給她過秤,芬姐就說不收錢了。”
  大家覺得黃素芬講誠信,都跑來買她的菜,附近的工廠、飯店也來定點批發。早上要買到她的菜可不容易,清早七八點就開始排隊了,很多人擠在她的檔口前面。
  因為以前生活窘迫,黃素芬的兩個孩子既懂事又爭氣。他們幫媽媽一起賣菜,大兒子考上了大學,小兒子也上了中專。現在他們都已畢業,在外地工作,黃素芬仍會通過電話囑咐他們:“無論做人做事都要誠實本分,這是最重要的,只有誠實努力才能換來尊重。該自己做的事情那就要認真做好,要努力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。”
  黃素芬勤勞踏實的生活態度與自立自強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兩個孩子。她從未出過遠門,她的世界就是菜市場,因此她鼓勵兩個孩子多出去見世面,多磨煉自己。
  逢年過節,在外工作的兩個孩子都會寄禮物給黃素芬。去年的母親節,大兒子給她寄了一個腳底按摩器,小兒子給她寄了一盞床頭燈。“今年母親節的禮物也許正在路上。”她笑著說。
  “地貧媽媽”何淑娟
  “我跟女兒已經連成一條命”
  當我們初見廣東省地貧防治協會理事何淑娟“娟姐”時,她熱情、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我們,讓人很難想象這20多年她是怎麼熬過來的。
  4月28日那天,何淑娟剛參加完一個義工服務活動,顧不上吃午飯,便匆匆忙忙趕到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。那天,正好是何淑娟女兒莉莉出院的日子。見面時,她微笑著說:“地中海貧血症患兒住院是家常便飯,我們母女倆喜歡把住院稱作‘度假’”。
  “不讓她一個人孤零零”
  23年前,當時26歲的娟姐生下莉莉,1歲時,莉莉被查出患有重型地中海貧血。醫生說,常規治療方法需要不斷地給孩子輸血和去鐵,孩子過不了正常生活,家庭的經濟負擔將會非常重。
  “這個消息像晴天霹靂,我當時驚獃了,本來好好的孩子,怎麼就得了這麼重的病。”娟姐抹著眼淚說:“那段時間,每天都是在惶恐不安中度過。我真害怕女兒會突然離開我,連上廁所都會帶著她一起,不讓她離開我的視線。”
  “孩子沒有醫保,全部自費,每個月花費都在1萬元以上。看著孩子瘦小的手臂一遍遍地被扎上針管,我的心真的很痛。”娟姐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,每天抱著莉莉在醫院和家之間兩頭跑。她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女兒,只能靠打零工賺錢養家。
  因為家裡實在太困難,莉莉一般都是貧血很嚴重了才輸一次血,輸血不足導致她的脾臟腫大得非常厲害。娟姐沒辦法,在女兒10歲時,送她到醫院做了切脾手術。
  讓娟姐沒想到的是,一個月之後的複診,醫生髮現動刀的傷口裂開,手術必須重做。回想當時的情景,娟姐鼻子又酸了,“聽著女兒在手術中不斷哭喊著‘媽,我好痛!媽,好了沒?媽,救我啊……’每一句都像刀一樣狠狠地插在我心上,恨不得躺在手術臺上的那個是我。”
  “我欠女兒太多太多,現在我跟莉莉已經連成一條命,她不能沒有我,我也不能沒有她,無論到哪裡,我都不會讓她一個人孤零零的。”
  陪伴地貧家庭面對現實
  在娟姐的世界里,除了對女兒的愛,還有對更多地貧患兒的大愛。2008年,娟姐加入廣州地貧援助項目小組,隨後用了4年多的時間,通過微博、QQ、志願者以及病房探訪等,收集到200多個廣州地貧患兒的信息,並與他們的父母一同組成廣州市地貧家長會。
  作為家長會會長,她不斷用自己陽光、積極的心態影響著每一個地貧家庭,讓患兒和家長樹立信心,坦然面對現實。她發動了一次次互助捐血活動,自願建立愛心互助關係的人越來越多。
  “很多人的奉獻是不計報酬的,但是我不一樣,我是計較‘報酬’的,我計較的‘報酬’是能讓多少孩子得到幫助,得到及時的治療。”何淑娟說。
  說起地貧男孩小浩,娟姐心裡很難受。為了救治這個貧窮家庭的孩子,她四處尋求愛心人士幫助。
  2009年2月21日下午,娟姐與義工到出租屋探望小浩,那天是孩子的8歲生日。得知小浩一直很渴望嘗一嘗生日蛋糕的滋味後,她趕緊出門買蛋糕。那時已是傍晚,娟姐和義工找了很久,終於在一間蛋糕店求到了一個已被別人預訂了的蛋糕。但沒想到,那是小浩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嘗到蛋糕的滋味,一個多月後,小浩離開了這個世界。
  “有時還是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微弱,每一次努力幫助患兒擺脫病魔,卻常常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離開。”娟姐說:“不過多一分堅持,患兒就多一分希望,參與抗擊地貧症的人越多,希望和溫暖就越多。”
  採訪那天,我們在病房裡看到了即將出院的莉莉。“正因為有了媽媽,才讓我在不幸中仍然感覺很幸福。”她說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李強
  實習生 李源 吳暢 陳婉君
  發自廣州、惠州、汕頭  (原標題:慈母手中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40kah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