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國舊學,十有九是書本上學問,而中國偽書又極多,所以辨偽書為整理舊學裡頭很重要的一件事。”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》一書中,梁啟超在論及“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”時,特別以一個章節的篇幅來探討“辨偽書”。
  梁啟超認為,宋朝學者“疑古最勇”,司馬光、歐陽修、朱熹等都是辨偽先鋒。到了清朝,辨偽更加興盛,尤其可貴的是,清儒尊重古書,“能發明辨偽方法而善於運用”。梁任公簡要列舉了他們辨偽的方法:
  1、從著錄傳授上檢查,即從流傳淵源來檢查。比如,東晉《古文尚書》,和《漢書·藝文志》所載的篇數以及其他書所載的篇名都不同,這表明不是原本。
  2、從書中記載的事跡、制度或所引書上檢查,涉及事實內容,只能後人徵引前人,不會前人徵引後人。任公舉例,《史記》記載了漢元帝、漢成帝時期的事情,元帝公元前49年即位,但司馬遷在公元前90年前後已經去世,“故知《史記》有一部分靠不住”。
  3、從文體及文句上檢查。各個時代文體不同,可以此為突破口。比如,《黃帝素問》長篇大段講醫理,不只是夏商周三代以前,就是春秋期間也沒有這樣的文體。所以,此書年代,可以定在漢代,最早不過戰國末期。
  4、從思想淵源上檢查。上面講的是各個時代有其時代的文體,思想也是如此。如,《管子》里有駁“兼愛”,不是在墨子之後,不會發生這種問題,“故知這書決非春秋初年管仲所作”。
  5、從作偽者所用的原始材料上檢查,發現其露馬腳之處。如,《古文尚書》把荀子引《道經》的“人心之危,道心之微”和《論語》的“允執其中”連起來,造成所謂“十六字心傳”,意義卻連接不起來。
  6、從原書佚文佚說的反證上檢查。已經佚失的書,後人偽造。若從別的書發現所引原書佚文,為今本所無,便知今本靠不住。
  在梁啟超看來,這些檢查書籍真偽的方法,雖然不完備,但重要的辨偽方法都在這裡,可方便有心人提出問題、解決問題。除了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》,梁氏所著《中國曆史研究法》談到史料鑒別時也曾提出辨別偽書的“十二條公例”,可參考。需要說明的是,所探討的對象雖然是古書,但其辨偽方法,用以辨別時下出版的書,仍然能發揮作用。
  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 (原標題:梁啟超 教你辨識偽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40kah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